儿科医生援非日记:生死一线间的较量与胜利 —一名中国儿科医生的援非感悟
作者:佚名 来源:江西卫生健康委员会 时间:2024-11-18
我,一名中国儿科医生,肩负着国家的重托,跨越山海,来到了这片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古老非洲大地上。在这里的200多个日夜里,用我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救治病患,成为中非友谊的桥梁。
我所在的加夫萨地区医院儿科也和全世界无数个儿科科室一样,医生紧缺,连续的on call 30小时、48小时、72小时都是家常便饭,我经常和同事们笑称:C’est incroyable,这在我的祖国我的医院是不可能发生的情况。我所在的江西省儿童医院是专科儿童医院,“专而精”的医疗理念和科室划分可以为小朋友们提供更加优质而精准的医疗服务,但是这一切在非洲大陆并不适用,作为加夫萨地区最好最大的儿科科室,他们有着“泛而浅”的传统,需要承担从产房、早产儿、新生儿、幼儿到大儿这一系列的医疗任务,这对于我的综合全科水平来说真的是个很大的挑战,我经常恶补知识,并在休息时间和国内的好同仁们探讨交流病情和心得体会,收获满满。
在过去的200多个日子里,在每个不眠的夜晚中,我与当地的医生和护士建立了深厚的默契。我们并肩作战、彼此依靠,共同面对着紧急情况,共同抵御病魔的侵袭。每一次眼神交流,每一个手势,都传递着无声的指令。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信任和依靠我的团队,他们是我在这片土地上的家人。当他们生病、遭遇车祸或人手紧缺时,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帮他们值班,解决科室运作的困难。"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我们的团结和互助,让这个医疗团队迎难而上,坚不可摧。
那个重度窒息的新生儿的抢救,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的我还在病房里处理新入院的病人,突然一阵呼喊:“Dr Tan, il y a une urgence à maternité ”,护士着急的表情告诉我情况肯定不容乐观,我赶紧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赶往产科,还没进门就听到撕心裂肺的叫声在走廊上回荡,映入眼帘的是检查椅上的产妇和已经露头的新生儿,当地妇产科医生和助产士们正围绕在产妇周围面露难色,“初产妇,足月,宫内窘迫,羊水浑浊,头位”我第一时间收集到有用信息,此时胎儿已经娩出,但是并没有出现那令人心安的一声声啼哭,软绵绵的身体没有丝毫起伏、安静得可怕。我和助产士们迅速转移新生儿到隔壁的辐射台上,期间快速评估病情、立即开始了复苏,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们与死神赛跑,深知早一秒复苏成功,就可以减少一分窒息导致的不良后果、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终于在持续胸外按压、正压通气、肾上腺素等的多重作用下,宝宝终于有了呼吸和心跳,脸色由青紫转为红润,发出了虚弱的啼哭,此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发出来欢呼,这每一次心跳的回响,每一声动听的啼哭,都是对我们的鼓励和安慰,如同天籁一般,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喜悦。这生死一线间的较量,与死神的赛跑,不仅是我个人的胜利,更是我和当地医疗团队的胜利,是我们共同对抗死神的证明。“Ok, ça va bien.Transférer à pediatrie ”(好的,没问题了,转入儿科),这场胜利只是是阶段性的,后续的治疗和评估还得依靠我们儿科医生,我留下这句话后,填好住院卡,便转身离开了产房,继续投入到本科室的工作中,夏日走廊上夜晚的凉风吹过我被汗湿的头发和衣服,墙角慵懒的猫咪看着我这个匆匆而来又开心离去的不速之客,给了我一声软萌的喵叫,"生如夏花之绚烂",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与宝贵和作为一名医生的意义与使命,行医多年,尽管已经百炼成钢,可每每这样的十万火急之后,身体的疲乏和心灵的安慰总让我百感交集,眼眶微湿。
不仅仅是产科会出现这样的争分夺秒,在我们的儿科病房里,也经常出现各种突发状况,又是一天看似稀松平常的值班日,我在例行巡视病房时发现一个新生儿呼吸困难,在无创呼吸机支持下血氧不能维持,听诊双侧呼吸音不对称,一侧呼吸音微弱,我当即要求护士给他安排床旁胸片明确肺部情况,很快胸片送到我的手上,果然不出所料,就是新生儿气胸,面对该病例,我迅速评估情况,如果不立即处理,患儿死亡概率极大,一边沟通决定进行胸腔穿刺放气维持患儿的生命体验,一边和科主任联系转院事宜,在简陋的条件下,没有专门的胸穿针,我凭借着手感和经验,定位穿刺点。随着针头穿透皮肤,气体缓缓排出,患儿的血氧较前有所改善,但是目前患儿的情况我所在的加夫萨医院并不具备进一步治疗的能力,需要及时转运去条件更好的医院,转运途中患儿能否维持血氧和呼吸成了一个大难题,在我和科室护士努力沟通下,终于我们找到了闭式引流装置,我的突尼斯同事也赶到了医院,终于我们顺利的放置了闭式引流装置,复查胸片效果良好,并且成功转运了该患儿。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同时也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这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和制度里,我突尼斯同事们总是在我需要帮助时第一时间出现,给予我支持和力量。
而大儿病房的孩子们,同样令我操心不已,在这个非洲国家,高糖饮食是司空见惯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儿童糖尿病的高发,有段时间每次值班,都能遇到几个糖尿病的宝宝,甚至酮症酸中毒患儿,在治疗酮症酸中毒的糖尿病患儿过程中,我深感医从性和科普的重要性,单纯的治病不能够提高患儿及家属对该疾病的认识、预防、管理和自我保健能力,我想我该做的不仅是要调整治疗方案,更要教育他们的家庭如何正确管理血糖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糖尿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自我保健和疾病管理。我耐心地向他们解释病情,教他们如何监测血糖,如何调整饮食。我看到了家长们眼中的担忧逐渐转变为信心,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闲暇时光,我们分队还多次在当地医院和社区展开义诊活动,为当地的小朋友送去爱心和健康,每一个笑脸和感谢,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和肯定。
这就是我半年多的非洲生活,有苦有乐,有收获更有感动,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如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我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在挑战中成长。我感恩每一次能够挽救生命的机会,感恩那些信任我、依赖我的家庭。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一名援非医疗队队员的意义。我们的团结和互助,不仅让我们的团队更加强大,也让非洲的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妈妈的温暖和关怀。
我也衷心感谢国家对我的委托和信任。这次援非经历,不仅让我在专业上得到了成长和提升,更让我在精神上得到了洗礼和升华,这片不同于祖国的土地,有些别样的体验和震撼。我为能够代表我的国家,为非洲的孩子们带去健康和希望而感到无比荣耀。同时,我也深深地感激我的非洲同仁们,他们的友谊和支持是我在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财富。
当然,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也有很多想家的时刻,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每当夜幕降临,我仰望星空,心中就会涌起对远在中国家人的无限思念和对稚嫩儿子的无限愧疚,每次听到他在屏幕的另一头对着我说话,分享他的日常点滴,我都惊喜于他的每一点进步,更为自己的缺席而心酸不已。我想念他温暖的怀抱,更想念家中的欢声笑语,以及在熟悉的战场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好在科技发达,尽管相隔千山万水,但我的心与他们紧紧相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身在何方,通过电话和网络,我们都可以每天云见面,维持着这份联系,分享我在非洲的经历,倾听他们的声音,更感受他们的爱与支持,没有他们的付出和安慰,就没有我在非洲这宝贵的一切经历。
尽管远离家乡和亲人,但我对接下来的援非工作仍旧充满了深切的期待和憧憬,期待自己能够继续在这里发挥我的专业技能,救治更多的病患,传授更多的知识。期待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播撒希望的种子,用我的双手和医术,为非洲的孩子们筑起健康的堡垒,让他们在更加健康和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原文链接:http://hc.jiangxi.gov.cn/art/2024/8/23/art_38097_498923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初心未变 斩浪向前